“儒厨”刻刀展技艺 方寸金石篆文字
“书画至风雅,亦必以印为重;书画之精妙者,得佳印益生色。”小小一枚篆刻印章,是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心头之好,也象征着一个人的情趣和品味。而小小印章的生成耗费篆刻艺术家多少心思,却鲜有人知。
家住海滨街道东鲁社区的张文明便是一名篆刻人,四十多年来,他用无数把刻刀在上万块方寸之石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,每块石头都各不相同,大到字体设计,小到一撇一捺。
师从“卧人”张嘉滨
石头“玩”出新花样
“北有张海迪,南有张嘉滨。”20世纪末,在泉州书法篆刻界,只要提起“卧人”张嘉滨的名字,几乎人人耳熟能详。年仅19岁的张嘉滨,致残卧床后,却身残志坚,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画、篆刻作品,参加过省、市乃至全国和国际性的展出,均摘冠而归。
张文明是张嘉滨的侄子,小时候家住市区东鲁巷,两家就在对门。从8岁起,他便陪在堂叔身旁,搬石头、磨石头,准备各种笔墨纸砚及篆刻工具……学习的同时也为行动不便的堂叔提供帮助,俨然成为陪伴张嘉滨篆刻创作的一位“小书童”。
那时候,张文明经常骑着自行车,前往泉州大桥附近的码头,将一块块原本准备用来填江的、笨重的大石头绑在自行车后架上,然后在路人奇怪的眼光中将石头载回家。到家之后,按照堂叔的指示,将石头进行切割、打磨之后,做成能作为篆刻的材料。
“小时候,物质条件贫乏,身边并没有太多可以玩乐的东西。当时我经常看着叔叔对着一块块石头,精雕细琢,便觉得好玩有趣。”张文明对于篆刻书法的兴趣,源于儿时堂叔对自己的影响。不承想,这一玩,便是四十多年,创造了上万枚妙趣横生的篆刻作品,获奖无数。
一生唯独爱篆刻
“儒厨”美名扬
现如今,张文明已是一名颇具名望的篆刻者。他和堂叔的性格颇为相似,并没有人们印象中艺术家的高冷和傲慢,而是十分随和、幽默风趣,哈哈大笑时仿佛邻家大叔一般。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他曾在泉州星级酒店当过二十几年的厨师,更获得厨师界的最高荣誉——全国“金厨奖”。熟悉他的人都评价他是“厨师界难得一见的篆刻书法家,也是篆刻书法界的顶级大厨”。正因如此,张文明也被冠上“儒厨”这一称号。
“其实厨师和篆刻,二者之间,有着不少相通的地方。”张文明说,现代烹饪除了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形,更注重造型、线条、器皿等等,这就对厨师艺术审美提出了要求。“篆刻,其实就是用一把小小的刻刀,在金石上刻画自己内心的方寸世界。在做厨师的时候,我就在想,应该如何更好地将方寸之间的美,衍生到盘碟碗筷里……”
“从事厨师的这段时间,其实十分辛苦。但这期间,我始终没有放弃篆刻。”张文明回忆,身为大厨的他,每天酒店收工之后,回到家中,往往都已经是深夜时分了,他却依然坚持要再刻一会自己喜欢的篆刻。刻刀和金石,对于他来说,几乎可以说是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里最好的“朋友”。
最终,张文明在厨师事业巅峰时期,选择了“弃勺从篆”。“虽然有人不能理解,但我知道自己其实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。那时候我买了房,还清房贷,已经没有生活的压力了。我想终于可以静下心来,毫无功利性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对于我来说,用一辈子的时间和刻刀与石头打交道,这就是最大的乐趣。”张文明说。
一刀一石皆心血
以文化传承为己任
张文明左手食指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。这是他长期从事篆刻留下的印记。初学篆刻时,张文明需要徒手抓住光滑的石块,再用刻刀一笔一划地进行篆刻。如果控制不好力道,刻刀就会直接划到手上,张文明也因此难免被划得鲜血淋漓。而有时候,一些石块中含有沙丁或其他杂质,需要费尽力气,方才能篆刻出想要的图形,在这过程中,如果一不谨慎,也容易划到手指。
“每次篆刻的时候,我抚摸着每一块石头,便仿佛能够感觉到它们其实是有灵性的。我创作的灵感,也正是因此而源源涌出……”张文明说。每一块自然界中的石头,都经历过沧海桑田,沐浴过风霜雨雪,凝聚了大自然的精华,石头上每一条纹路和斑驳的痕迹,似乎都藏着一段天荒地老的故事。
都说,艺术是相通的。除了篆刻、书法,张文明的水墨画亦是一绝。他的一组水墨画小书签作品,以东西塔等闽南元素为特色,将泉州文化的魅力,以生动有趣的形式,诠释得淋漓尽致。更难得的是,每一幅水墨画作品上的落款所盖的印章,均不一样,而且都由他本人篆刻。
“我对篆刻的喜欢从一而终,毫无功利性。我希望通过这一把刻刀和这一块小小的石头,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篆刻这门艺术,不仅是为了记录更多关于泉州本土的美好事物,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播咱们中国传统文化。”张文明说。